「演後開評──藝評寫作導領計劃2013」 藝評文章選輯
編者
張慧妍
類別
出版日期
2014年3月
發行
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(香港分會)
 
 
簡介

前言 其實並不代表甚麼

 

陳國慧(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〔香港分會〕經理)

 

「藝評寫作導領計劃」舉辦多年,今年編輯這本文集別有感慨,亦讓我反思未來當如何推廣藝評教育。首先感謝主辦「世界文化藝術節2013 ── 東歐芳華」和這計劃的康樂及文化事務署,這不是純粹的恭維說話,實在地東歐這題材在香港絕對不容易「賣」,本地觀眾保守而謹慎的觀演心態令策劃者不無考慮,藝評學員接受挑戰的猶豫亦是我們所理解的。因此我們並沒有為報名人數和收回藝評文章的數量而感到氣餒,計劃的精神──培育具獨立觀點寬廣視野的觀眾和新進藝評人── 每年都在持續發揮其影響力。
 
在這前提下,我們當然責無旁貸地要繼續推動計劃,然而有些情況越見嚴重地出現,亦是我們要面對和思考的問題。其中一個情況是語文能力的普遍下降,的確大大影響藝評發展,這不是我們多辦幾節「如何寫藝評」工作坊就能解決的事,亦非只是香港的問題。「行文造句有待改善」、「表達不夠精準」、「堆疊形容詞」是藝評學員常見的語文毛病,我除了鼓勵有心繼續藝評寫作的朋友多寫多看外,亦思考未來如何優化這計劃,加強進階訓練的元素。另一方面,初學者以「感想」切入討論無可厚非,加上去年有些節目的演繹的確讓學員「摸不著頭腦」,於是從台上看到的意象延伸自由聯想,便成了很多學員文章的寫作策略。
 
誠然,正如其中一位導師的評語所言:「以強烈的個人感受注入評論裡,是好是壞,不能一概而論」,因評論者之所以抒發亦是對所評對象有感,但學員是否能把「自己澎湃的個人感受,轉換為對作品的藝術判斷」是很重要,而且是很長遠的功課。我不單視之為藝評的功課,更是人生的功課,因裝備自己具批判性思考、分析和組織觀點的能力,不論任何狀況,都將大大受用。特別是當下的我城,是需要更多「藝評人」來加入守護的行列。因此,這本文集雖然好像代表了甚麼,但其實並不代表甚麼。路還長,共勉。